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藏地手工:陶器

西藏的制陶業歷史悠久,在距今四、五千年的昌都卡若遺阯中,即發現有製作精美的陶器。但是,西藏的制陶技術還未得到很好的發展,目前的陶器生產仍然是品種有限,工藝也處於手工狀態中。 圖片1 制陶的燃料一般用草皮和牛糞,草皮通常要在9月以後鏟下來曬,曬
  
西藏的制陶業歷史悠久,在距今四、五千年的昌都卡若遺阯中,即發現有製作精美的陶器。但是,西藏的制陶技術還未得到很好的發展,目前的陶器生產仍然是品種有限,工藝也處於手工狀態中。

制陶的燃料一般用草皮和牛糞,草皮通常要在9月以後鏟下來曬,曬一個多月才能徹底乾透。大多做陶人家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一月做陶,其餘時間幹農活或者外出打工。

陶土有兩種,一種是紅土、一種是白土,要混合來用。這兩種陶土學名統稱高嶺土,塔巴村一帶地質層內這種土的含量很豐富,這就為「陶村」的形成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。相傳,早在一千多年前,塔巴村的村民就開始做陶了。做陶器的工具都是木製的,有木拍、木刀、鑽孔木棍、木質雕花刀和轉盤等。木製轉盤是一種原始的拉坯機,用來製作陶器最主要的工具,除了手捏的小件外,其餘的都要放在這上面製作。操作轉盤是一件技術性的工作,坐在轉盤前的人都是家中的技術好手。它不像和泥,只要像揉面那樣將陶土和水揉勻、整坨裝進塑料袋裡放在陽光下醒著即可。

陶坯的製作工序主要有:拍器底、安器壁、安口沿、安器嘴和器柄,其間還要進行打磨拋光,最後在不同部位雕上花紋。整個過程需要左右手腳相互配合、各種工具穿插運用、多樣手法交互進行。那些較複雜的器具,一個技術最熟練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3個。

制好的陶坯還要放進地窯或是屋角的專用木架上陰乾,一般晾上3天就可以裝窯。也可以燒上一堆牛糞火,將陶坯放在周圍加溫烘乾,這樣會快一些。

進窯燒製以前還有一個上釉的過程,這對我來說是個異常奇妙的過程。上釉時需先將鋁礦石粉放入一個乾淨的容器,兌上一定比例的水,攪勻,然後用豬鬃刷滿整個陶坯的外面。果果告訴我,酥油燈、花盆等只燒一遍的器皿,直接往陶坯上刷上釉粉裝窯就可以了。而青稞酒壺等那些需要燒兩遍的器皿,第一次裝窯時不上釉,要第二次燒製前才上釉。

刷了釉粉的陶坯全是一色的鉛黑,放進窯裡燒上十來個小時,出來後竟脫胎換骨—變得光潔閃亮並呈現出細微不同的色彩,似變魔法一般。據當地藝人介紹:只用鋁礦石粉一種材料上釉,燒出來的陶器是紅的,會顯得有些單調,他們有一個上釉的訣竅,是將鋁礦石粉兌上水放到窯裡與陶器一起燒,讓它結成塊,再把結塊敲碎研成粉末,與鋁礦石粉以3:7的比例配料再上釉,燒出來的器皿就會紅中泛綠。塔巴鄉用這種方法燒出來的物件是獨一無二的,是西藏陶器中的上品。

西藏常見的陶器有「括瑪」,用來煮「土巴」、麵團的陶器;「乍括」就是煮飯用的雙耳大肚罐;「美括」,熱飯熱茶、保暖用的火爐;「乍瑪」,我們常見的釀青稞酒用的缸,就如內地的酒罈子一樣;烙餅子用的「帕琅」,盛酥油茶用的「括地」,以及栽花用的「梅朵括瑪」,醃菜的罈子,各式各樣的酒壺,等等,都是西藏日常生活見到的陶器。
返回列表